大型公共艺术项目《深圳人的一天》位于园岭社区居住区南侧,由红荔路、园岭三路、园岭东路围合而成,占地6487平方米,它是一个以大型群雕为主体、辅之以浮雕墙、凉亭、绿化、灯光、音响等因素的公共艺术综合体。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委托加拿大戚杨建筑与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负责本项目的规划,深圳雕塑院负责雕塑实施。本项目自1998年5月开始规划、调查,直至2000年5月制作、施工完成,历时两年。
这个项目在规划设计中,提出设计口号是:“让社区的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通过调查问卷,征求社区居民的设计意见。
1999年11月29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在这一天,由记者,设计师和雕塑家所组成的几个寻访小组,遵循陌生化、随机性的原则,分别寻找18个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不同层面最有代表性、最能体现深圳城市特色的十八类普通人,他们是:教师、外来求职者、工人、中学生、公司职员、内地退休干部、儿童、、医生、工程承包人、股民、巡警、保险业务员、休闲的女人、政府公务员、香港企业家、清洁工人、设计师。 在征得这18个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他们那天形象翻制出来,并将他们的真实姓名、籍贯,和工作单位都将镌刻在各自的塑像旁边。
做为人物背景的是四块镜面一样的黑色磨光花岗岩浮雕墙,浮雕墙上,采用电脑雕刻技术复制出有关这一天的城市生活资料,如:城市的基本统计数据(总人口、面积、行政区划、年龄与性别结构、人均收入、寿命、居住面积等)、深圳有关报纸版面、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报告、股市行情、农付产品价格、影视预告等。它们与这十八个人一样,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城市的记忆中。
雕塑家还将以原大的尺度,用青铜或花岗岩制作出有关人物活动的道具,如清洁车、自行车、电话亭等;电话亭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市民真的可以用它打电话。
《深圳人的一天》是一个由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媒体记者共同实施的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改变了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主体,让城市各界都能通过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动员起来。
《深圳人的一天》基于一个平民化的构想进行策划,强调公众的参与,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雕塑的观念,让平凡人物和普通的事件成为纪念碑的主角,让公众真正成为公共艺术的主人。
《深圳人的一天》强调社会学方法的运用,在项目之初以及到项目完成之后,都进行了广泛的问卷统计和调查,通过这种方式,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在项目完成后所进行的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市民达到了86%。
《深圳人的一天》以高度纪实的手法,截取了城市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凝固住城市生活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时刻,它不夸张、不刻意、不拔高、不贬低,以原生态的方式,忠实地记录城市的历史,客观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一个城市需要故事,城市的历史需要真实的生活记录,《深圳人的一天》所进行的尝试,为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叙事角度。
这个作品不是静止的,而是生长的,它将和城市一起成长。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不断回顾这一天,不断通过它记起城市的过去,记起老百姓的生活。
《深圳人的一天》项目完成后,引起了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新闻、在大型电视节目《历程》以及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中,对这个项目进行了介绍。国内有二十多家电视台来深圳进行了现场采访。
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外、境外媒体也对《深圳人的一天》进行了报道。
国内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研究也将此项目作为一个经典案例进行研究,还有清华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将此项目作为研究案例撰写硕士论文。
在2004年文化部、建设部的城市雕塑成就奖的评选中,《深圳人的一天》荣获特别奖。
打工妹
清洁工
退休老干部
休闲的女人
咨客
设计师
港商
包工头
外来求职者
保险业务员
公务员
公司职员
股民
中学生
医生
学龄儿童
老外
《深圳人的一天》,湖南美术出版社